编者按外包美工
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。75年来,齐鲁大地涌现出众多领时代风气之先的改革创新,创造了一批焕发时代风采的标志性成果。今起,大众日报、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“老照片新故事”全媒体报道,从一张张老照片出发,回望过往的奋斗路,眺望前方的奋进路,直观呈现山东75年来的奋进历程和辉煌成就,生动展示新时代百姓生活幸福安康的美好图景,充分反映虽经岁月磨洗仍历久弥新的改革创新基因、奋发进取精神。
青山绿水间再造“好例”
在中国高铁版图上,位于沂蒙老区腹地的厉家寨站显得尤为特别。像这样以村庄名字命名的高铁车站,全国并不多见。
“坐上高铁,我们这的大樱桃最远卖到了新疆、广东,咱厉家寨‘中国樱桃第一村’的名号叫响了全国。”厉家寨党支部委员厉明涛,是村里的大樱桃种植大户,他告诉记者,以前地里种一般作物,一亩纯收入有时不到1000元,现在亩产大樱桃1000多斤,收入万元左右。
产品建模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曾因战天斗地整山治水闻名。1957年10月,毛泽东同志对厉家寨作出批示:“愚公移山,改造中国,厉家寨是一个好例。”
厉家寨村史馆里,承载着珍贵记忆的照片,按时间顺序排列着,照片颜色也逐渐由黑白转为彩色。“好例”厉家寨的故事,便在一张张老照片中展开。
厉家寨早年间整治撂荒地资料图外包美工。
“这就是我的爷爷厉月举,他是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’,当年他和大伙儿一块,让荒山变成了良田。”厉明涛看向老照片,心中感慨万千。厉月举已离世近40年,但对于他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,厉明涛早已在老辈人的反复讲述中牢记于心。
“听爷爷说,以前的日子过得苦,早上汤中午糠,晚上稀粥照月亮,大家吃不饱饭。”厉明涛说,那时候不少厉家寨人的一生可以用“三根棍”来总结,“小时候一根棍放羊,大了一根棍放牛,老了一根棍要饭。”
厉家寨早年间田间劳动资料图。
都说靠山吃山,但厉家寨后面的大山是石头山,荒山秃岭间,沟壑纵横,土地贫瘠,而且“三天不下雨小旱,五天不下雨大旱,网店装修连下几天雨泛滥,连旱几天找不到水源”。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,粮食歉收成为常态。
“要想山养人,首先人养山。”1951年开始,厉家寨人通过深翻土地、修渠引水、绿化荒山等措施,实现粮食增产。1955年,大山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,厉家寨大规模整山治水行动轰轰烈烈地开始。到1957年年底,大山农业生产合作社整修梯田3200多亩,削平11个岭头,填平300多道沟,把1000多块零碎土地整成118块大田,大搞荒山绿化,让1万余亩荒山荒滩穿上“绿衣裳”。粮田实现旱涝保收,厉家寨人过上了“顿顿都能吃饱饭”的好日子。
厉家寨早年间修渠资料图。
“愚公精神”薪火相传。厉家寨人不甘于守着一亩三分地“吃饱饭”,还要“吃好饭”。
“我们先后多次外出取经,引进大樱桃种植品种,学习管理技术,将大樱桃打造成村里的招牌产业。”今年70多岁的厉月钦,是厉家寨第一批种大樱桃的人。“樱桃好吃树难栽”,对于这句话他深有体会,1998年开始种植,直到2003年才开始大规模挂果。虽然等待时间长,但他一算账,刨去成本,1亩就挣了3000元。
此后,厉家寨开始大面积种植大樱桃,并带动周边近20个村共同发展樱桃产业,连片种植面积超过2.6万亩,年产值达3亿余元。
种植面积大了,销路广了,厉家寨又琢磨着延长樱桃产业链,为“农业村”铺设“工业路”。
眼下,村里“樱桃智慧工厂”已初具轮廓。这里面,“藏”着厉家寨的发展新思路。“我们引进了莒南大樱桃全景产业链综合发展项目,要建设集大樱桃等农产品交易、冷链仓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存储交易中心。”厉家寨党支部书记厉明聪介绍,村里还打算引进生产樱桃果脯、樱桃果汁、樱桃酒的设备,学技术做新产品。
厉家寨今日新貌。
厉家寨人想着法子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,吃上“旅游饭”。在原有的村道上进行拓宽、美化,修建旅游路;村民的樱桃园就是最大“景点”,民宿建在农家院里;山脚下的饭店炒着农家菜,热情招待着外地游客……
历史的时针转到当下,通了高铁、住上楼房的“新愚公”们,正尝试着因地制宜,在青山绿水间,再造一个一二三产融合的新“好例”。
(策划 姚广宽 刘江波 大众新闻记者 王思晴 贺海玉 唐浩鑫 毛靖仪 通讯员 徐俐莉 王鹏飞 刘康)外包美工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